膀胱重建手術 提升病人生活質素



誰需要接受膀胱重整手術?

患有膀胱癌而需接受根治性治療、因其他癌症接受了盆腔電療或有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(例如下身癱瘓)的病人,需要接受膀胱切除手術。以往在手術後,由於病人沒有了膀胱,要解決小便問題,可選擇在腹部開一個造口,把尿液引流至此造口,排出至放置在體外的尿袋。然而,腹部造口影響病人外觀,長期使用尿袋承接小便,亦會為病人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、甚至困擾。近十年,「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」的發展,漸漸取代了傳統的造口手術,大大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質素。

人體泌尿系統的運作

正常人體的泌尿系統中,腎臟排出的尿液會經兩條輸尿管進入膀胱,一般容量約400-500毫升,將近滿溢時,膀胱周圍的神經傳遞組織會向腦部發出排便訊息,令人產生便意。膀胱的壁尿肌一方面會收緊,另一方面下尿道的括約肌會同時放鬆,使尿液可被擠出膀胱,再經由下尿道排出體外。

傳統膀胱重整手術

病人接受膀胱切除手術後,身體便失去負責儲尿及排尿的器官。在70至80年代流行的手術治療 — 「迴腸膀胱術」,外科醫生會先截取一節20-25公分長的迴腸作為新的導尿管,內端會接駁原來的兩條輸尿管,迴腸的外端則會帶出病人的前腹,成為人工造口。在造口周圍的皮膚貼上護養膠片,再加置一個尿袋,以盛載排出的尿液。

「迴腸膀胱術」因為沒有儲尿功能,病人需終日帶著尿袋盛尿,影響病人的外觀和自我形象。此外,病人要定期清理造口,每星期更換護養膠片兩至三次,以免皮膚因長期被尿液浸泡而長出尿癬。故此,年老患者大多需倚靠家人協助護理造口。造口周圍亦有機會引發小腸氣(疝氣)問題,使病人無法穩固地貼上護養膠片和尿袋,有些病人甚至需要做手術把造口移位。

膀胱重建手術新趨勢 –「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」

近年「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」逐漸興起,漸漸取代了傳統造口手術。手術的原理是利用病人部分小腸(或大腸)重建一個新的膀胱。外科醫生首先截取約40-50公分的小腸,將其剪裁成一個袋形的「新膀胱」,模仿人體內原有天然膀胱的正常儲尿功能。「新膀胱」需與兩條輸尿管及下尿道重新接駁,置於膀胱原來的位置,使病人可以重新經下尿道排尿。這種「新膀胱」的容量通常達300-500毫升,病人因而回復原先膀胱儲尿的功能,術後病人只要學習定時排尿便可。

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的發展,避免了以前人工造口帶來的不便,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。(特別免卻了病人需在體外黏貼尿袋、定期排放尿液、更換尿袋和定期護理造口的麻煩)

補充資料 – 膀胱癌

膀胱位於下腹部恥骨的正後方,是用來暫時貯存尿液的器官。每天人的體內有很多化學物要經尿液排出體外,倘若尿中含有致癌物,長時間可演變成膀胱癌。患者病徵主要是血尿和尿頻,尿液會呈鮮血色或鐵銹色。血尿的情況可持續或反覆出現,間中甚至有血塊排出。若腫瘤侵蝕膀胱頸的位置,患者則可有排尿困難的現象。

早期膀胱癌大多可用內窺鏡切除病變組織,再配合化學治療醫治,因膀胱癌的復發率十分高,患者中約有70%的人士會有癌症復發,故此病人需每隔三個月定期作內窺鏡覆查。病情比較嚴重的浸潤性膀胱癌,則需接受根治性的全膀胱切除和尿流改道手術。


© Pedder Healthcare Management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Neximize Solution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