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徵不明顯的胰臟癌



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巴伐洛堤(Luciano Pavarotti),早前證實患上胰臟癌,最近與世長辭,萬千陶醉於他動人歌聲的樂迷將永遠懷念他。

胰臟癌在香港並非常見的癌症,但卻是一個頗為「棘手」的癌病。胰臟位於胃部後面,是一個呈長條形的消化道器官。胰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,及製造胰島素以調節血糖。由於胰臟藏在腹腔之後,前面有胃、大小腸等器官遮蔽著,因此胰臟疾病或癌變,較難在早期被發現。

胰臟癌毒不毒,主要視乎腫瘤的大小和位置。胰臟位於腹腔深處,分頭、身體和尾三部分,「頭部」在右側,「身體」在中間,「尾巴」在左側。

若癌細胞在胰頭,因膽總管和胰管通往十二指腸,多數會對膽總管造成不同程度的阻塞,出現阻塞性黃疸病,因此病人可在病發初期被發現,一旦證實為癌細胞,便可動手術切除癌組織。

不過,若癌症發生在胰體、胰尾,無對周圍的器官造成影響,無徵狀出現,甚至出現如背痛、腹痛等的徵狀時,已屬晚期,可做的治療有限,病人的存活率亦較差。

胰臟癌的期數

與其他癌症的發展相若,第一期的胰臟癌僅侷限於胰臟,第二期侵犯至鄰近組織,第三期擴散到局部林巴結,第四期已轉移至肝或更遠處器官。

胰臟癌的診斷

發生在胰頭的癌症,可利用超聲波驗檢出來,電腦掃描亦可驗出早期胰體和胰尾癌,但由於胰臟癌的成因不詳,一般人不會特地做檢查。

至於確診的檢查,則一般會利用優質的電腦掃描及經內窺鏡超聲波,了解是否有不正常的組織,以及擴散的情況;另外,亦可使用正電子掃描進一步檢視癌細胞是否有擴散至全身。

胰臟癌的治療

進行切除手術的程序,會因應病人進行手術時間而採取不同措施。如果病人因為特殊原因未能即時進行手術,可先經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(ERCP)解決阻塞性黃膽症,同時亦可採集膽管樣本以便化驗,不過由於內窺鏡始終是介入性手術,可能會對膽管造成感染及引致併發症;現時一般文獻建議,經電腦掃描評估後,應從速進行切除手術,減免因ERCP可能引起的不必要風險,以免病情惡化。

早期的胰臟癌,絕大多數是指發病區在胰頭的位置,有七至八成個案是可以透過手術切除,現時唯一的外科手術根治性方法,便是全十二指腸切除術 (Whipple’s Operation),因本港醫學界對該手術的經驗越來越豐富,術後的死亡率已降至2.5至3%。膽頭癌五年的存活率約有30至45%。

至於晚期的胰頭癌,因為不能進行切除手術,存活率只有六個月至九個月,醫生為解決阻塞性黃膽病,會藉手術作一次性的內部引流,將膽汁從被阻塞之膽管改道引回小腸,或植入支架,撐開膽管的阻塞部份,令膽汁循正常途徑流往十二指腸,黃疸便可以消退,病人生活質素得以改善。現時支架主要分為塑膠和金屬兩種質料,以後者較普遍,因為金屬支架在進入膽管後,可自行擴張至較大直徑,平均能維持通暢六個月,相反塑膠支架便須要每隔三個月更換一次。若病人在植入金屬支架六個月後仍存活而再出現阻塞,便要再植入塑膠支架了。

胰臟癌的外科技術發展至今,可說是到了頂峰,暫時未再有突破,近年討論的重點則主要集中在術後的加強性治療,研究如何透過化療和電療等,進一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。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提倡電療和化療雙管齊下的治療方案,但最近歐洲的一項初步臨床研究,則推翻了這個「金科玉律」,指出單靠化療的治療成效更為顯著,目前仍進行第三期的臨床研究以進一步確認結果。


© Pedder Healthcare Management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Neximize Solutions.